成果展示
您现在位置>>首页  成果展示
王万洪副教授专著《<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简介
2021-03-10录入:阅读次数:545

  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理事、西华大学文新学院中文系王万洪副教授新著《<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于2020年11月在新华出版社出版。新著全书355千字,由王万洪副教授和四川大学赵瑶杰博士合作完成。

【作者简介】

王万洪,男,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哲学史研究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论与巴蜀文化。已在扬雄研究及其他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8部,主持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科研奖励多项。

赵瑶杰,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与儒学文献学。

【获得资助】

1、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出版资助项目,2020。

2、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专著出版资助项目,2020。

3、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雄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2018。

4、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7。

【专著简介】

自扬雄模仿《论语》写成《法言》之后,即被目为子书,遂使扬雄有“扬子”之称。历代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研究过扬子《法言》,从扬雄同时代的桓谭起,顺流而下,司马光、李轨、汪荣宝、韩敬、纪国泰、王心湛、刘雅农等,都曾进行过深入研究,有校勘、注释、疏证、今读等不同的成果形式问世。本书既吸收采纳了历代成果的优点,也创新地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在学科融汇与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涉及到政治、文学、美学、儒学、诸子、历史、职官、天文、地理、神话等诸多方面,研究方法上以文献整理为依托、以比较研究为特色,以导读降低难度,既体现了今注今译的当代理解,也具有纵观历史的视野和创新研究的思路,更带有中华文化优秀典籍普及阅读的推广价值。研究的结果证明:博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扬雄是文学与儒学的宗师,而儒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国文学之根,也是中国文艺理论之根。

本书在体例设置、导读分析、研究方法和批判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是扬雄研究和《法言》专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基本信息】



【培养研究生】

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瑶杰博士全程参加研究,完成7万字。

2、西华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研究生蔡悦、马婧、何苗、马富兰、宋思静、姚兰、张语诗、张梦雨、蔡玥、胡珍平、杨雨佳同学参加了初期注释工作。

【附录】

1、序言

王红霞1

欣闻王万洪、赵瑶杰新著《<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完稿,即将在新华出版社出版,我很高兴!受王万洪之托,写了几段话,放在下边,作为序言。

首先是祝贺。本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2017资助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雄研究中心2018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西华大学文新学院出版资助项目。川大儒学中心在舒大刚教授领导下,如今已经成为四川大学和国内研究儒学的重镇!扬雄研究中心则于2017年底成立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二年即面向全国进行课题招标,王万洪以本书选题申报重点资助项目并获得立项,这是本书得以问世的关键一步,没有中心的立项支持和慷慨资助,年轻的文献研究者将很难把成果变成铅字,因为现在出版暴涨,经费剧增。所以,我要向王万洪表示祝贺,机会难得,要好好把握!同时也向参与研究的赵瑶杰博士表示祝贺,小赵是川大古籍所郭齐教授的高足,精于历史文献学研究,她的努力使本书的推进速度、成果质量都很好!

其次是介绍。2002年,王万洪以《王维诗歌意境谈》为选题,作为自己本科自考毕业论文的选题,并选择研究唐代文学的我作为指导教师,这是我们师生相识18年来的缘起。当年,他以毛笔小楷书写论文、寄来川师满满一信封,我很是生气,要求他认真修改、认真打印。在后来的答辩过程中,熊良志教授又当面批评了他因为在川大考研而论文修改不精的表现,告诫他做事要沉住气,要认真。后来,我给了他94分,在当年所指导的43名自考生中排名第一,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认真考研。后来,王万洪从简阳中学考到川师写作学读研究生,期间多次和我相遇,始终对我致以敬意,态度尊重。2009年,他又考上川师的博士,毕业后到川大古籍所做了两年统招博士后,2014年分配到西华大学任教至今。这18年的漫长历程,王万洪从一个怀揣梦想的中师生、中学教师成长为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我为他的成长感到高兴。一直以来,他见到我之后言必称“王老师好”,有时开玩笑称“王大姐好”,我指导的自考生数以百计,考上研究生的也不在少数,他是其中尊师重教、表现很好的一位。在川大古籍所的两年科研锻炼中,王万洪在郭齐教授指导下,逐渐适应了对文学、哲学、美学、儒学文献进行综合阅读与研究的方式,将研究视野从写作学、文学批评拓展开来,掌握了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他进行博士后训练的主要目的和收获。在西华大学任教后,借助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有利条件,他继续研究儒学和诸子哲学,同时贯通进行文学、写作、书法、文献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之所以要介绍他的成长经历,主要是想说明一件事: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多数是各科汇通而能在某一方面突出创新的通才,而当代的学者一般不具备古人的综合素养,学科割裂、学科界限太过细碎,对年轻人的成长并没有好处,过早地专精一科,不如慢慢研读,并进行多学科的融汇和交叉。本书就是这种学科融汇与交叉研究的产物,内容涉及到政治、文学、美学、儒学、诸子、历史、职官、天文、地理、神话等诸多方面,研究方法上以文献整理为依托、以比较研究为特色,以导读降低难度,既体现了“今注今译”的当代理解,也具有纵观历史的视野和创新研究的思路。研究的结果证明:博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扬雄是文学与儒学的宗师,而儒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国文学之根,也是中国文艺理论之根。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越走越宽才对。

再次是批评。因为主要的研究兴趣在文艺美学和书法艺术上,王万洪以及我带的其他研究生在读书与研究方面都有一个不足之处:虽然很认真,很努力,但面铺得很宽,活儿做得不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读书研究的高峰期也是有限的,王万洪在文学、历史、儒学、诸子、书法、文献学特别是民间碑刻文献上投入了很多精力,我建议要分清主次,至少要分阶段地分清主次,综合贯通是一件好事,但现代读书人没有像扬雄、苏轼等古人那样的综合教育基础,并不是从小就全面地学习阅读,王万洪尽管有写作、书法与美学的兴趣爱好和实践操作技能,但综合上述各学科并分别展开研究,只是到川大古籍所学习之后的事情。从2013年起,他在七年内井喷式地拿到三十多个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巴蜀全书》编纂的四个子课题、教育部项目、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学科跨度大,研究难度更大,要做完并做好,精力肯定不够,基础也并不牢固。据说他经常熬夜写作,经常穷山绝壁探寻古迹,经常下到基层去搜录民歌与童谣,刚刚四十岁,两鬓就已经有了白发,我认为这种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长期这样做,身体健康必然还会受到损害,因此,要么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要么分阶段地突出主次。做研究不宜贪多,什么都抓,要慢工出细活,注意专精,我希望他能慢下来。

仅从本书来看,扬雄是一个博学深思的大作家,一个深渊式的大学者,所以《法言》内容丰富,历时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涉猎数十家,论人几百位,引书几十部,在历史、文化、经学、政治、军事、经济、天文、伦理、教育等众多领域纵意出入,对诸子学说无所不包,其维护儒家的纯粹精神,既有可贵之处,也有不当之论,还有当时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所以《法言》研究难度极大,历代著述争议之论甚多,持平之说甚少。显然,要把《法言》吃透,没有多年专心专意的精读、深思,特别是经学研究能力与哲学思想的修养基础,是不可能的!因此,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阻力,这是肯定的——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作者的积累和实力方面——尽管有电子文献和新媒体等便利的条件,但这一点也只能提供帮助而已。所以,本书的研究绝非尽善尽美,比如对扬雄学术独立性的看法,实际上他的思想带有复古与倒退的性质,并不是只有独立性,类似情况甚多。作者能否准确把握好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未可知。我当然希望他们做好,但更希望他们做精。

古典文献研究工作,特别是校注工作真的很辛苦。“板凳需坐十年冷”,这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常思春先生对我说的,从来不敢忘记!和万洪、瑶杰共勉,也与本书的其他读者共勉!

 是为序。

2020年6月25日

于川师文学院



2、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新收获

                    ——《<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评介2

李咏梅 李昌云3

王万洪、赵瑶杰新著《<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已于2020年11月在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读之后,收获颇多,也很高兴!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对本书简要评介之。

首先,本书是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扬雄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2017年夏天,四川省推出首批十位历史文化名人,即大禹、李冰、洛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其中,被誉为“西道孔子”“汉代孔子”“千年文宗”的扬雄,就是西华大学所在地郫都区人,本书研究《法言》,也有了这一层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扬雄是举世公认的大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经学家、哲学家,他于上述领域做出了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特别在西汉末年谶纬神学泛滥之际,维护了儒家孔子、孟子与五经的正统地位,发展丰富了经学的时代内容。扬雄站在古文经学立场上,严厉批判今文经学的虚伪、作假、依附政权的性质与繁琐冗杂的解经模式,保持了古文经学相对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显示了他精深的造诣和独立的学者风范。因此,综合贯通了文史哲、语言文学的扬雄,是历史上具有通才性质的著名学者,也是整个四川历史上、成都历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是郫都区贡献给中国历史、中国学术界的最著名代表。

在四川省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东风吹拂之下,本书作者在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创会之前即发表了多篇扬雄研究论文,2019年当选为学会理事,2020年主持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第二场大会交流,一路走来,在艰辛求索中体现了对扬雄的热爱之情,并将满腔心血倾注于此!本书作为四川省目前对扬雄进行深入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因其多样的学术价值之故,被立项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2017资助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雄研究中心2018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并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西华大学文新学院2020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川大儒学中心在舒大刚教授领导下,如今已经成为四川大学和国内研究儒学的重镇,扬雄及其经学研究是其重要内容!扬雄研究中心则于2017年底成立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二年即面向全国进行课题招标,本书选题获得首批重点资助;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和西华大学文新学院先后资助本书的出版经费,这是本书得以问世的关键一步,没有这样的慷慨支持和资助,年轻的文献研究者将很难把成果变成铅字,因为现在出版暴涨,经费剧增。所以,我们向王万洪表示祝贺,机会难得,要好好把握!同时也向赵瑶杰博士表示祝贺,小赵是川大古籍所郭齐教授的高足,精于历史文献研究,她的努力使本书的推进速度、成果质量都很好!

其次,本书是学术界对扬雄代表著作《法言》的最新研究成果。自扬雄模仿《论语》写成《法言》之后,即被目为子书,遂使扬雄有了“扬子”之称,也使扬雄在历史上被视为儒家五子之一,《法言》一书的价值由此可知。历代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研究过扬子《法言》,从扬雄同时代的桓谭起,顺流而下,司马光、李轨、汪荣宝、韩敬、纪国泰、王心湛、刘雅农等,都曾进行过深入研究,有校勘、注释、解读等不同的成果形式问世。舒大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将《扬雄全集校注》列为重点课题,其中的《法言校注》是为重点内容,由吴龙灿博士完成研究工作。在上述成果基础上,本书既吸收采纳了历代学者成果的优点,也推陈出新地体现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以下数端,颇有新意:

一是全书体例设置的创新。本书在《法言》十三卷正文之前,对每卷提要进行了校勘、注释、今译,在这些常规工作之外,还对每一卷进行了题解工作,相当于本卷之内容提要,并体现了合观统照的概括性,两位作者能根据每一卷内容的不同、问题设置的不同,准确把握这些差异与区别,做出实事求是的解读,显示了对原著文本的熟悉程度和对原著思想体系的准确把握。这些题解言简意赅,往往带有精彩的点评特征,如《问道卷第四》之题解:

《问道》是《法言》的第四卷,在首先重视《学行》,其次树立儒家为正宗的《吾子》,再次强调君子人格的《修身》之后,全书开始进入深度追问自然之道的哲学思辨阶段,凡二十七章,是《法言》全书难度较大,学习较为困难的一卷。

《问道》卷在写作结构上极为严谨:首先,扬雄并没有解释什么是天道,以及为什么要深究天道的核心问题,而是先提出“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的学术立场,区分儒家正道与诸子它道,要求君子必须在圣人正道之内来深度探究天道这一终极问题。进一步,圣人之道也不是全部需要学习的,重点在“道、德、仁、义、礼”这些关键范畴之中。于是,其余内容以这两点为核心展开,凡是与此相同或相近的,就是好的,予以赞许,可以深究;凡是与此违背的,就是错的,必须进行严厉批评。

本卷广泛征引了诸子各家代表人物的学说及著作,与《吾子》《重黎》《渊骞》等一起,构成了《法言》全书以人物点评为主要内容的品藻体系。但也有自身与其他十二卷不同的鲜明特色:追问哲学规律,深入研讨思想问题。因此,扬雄以博学通识为基础,以儒道结合为方法论,总结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很多重要问题,开启了汉代哲学儒道合流的思路,为魏晋玄学带来了理论新变的先声。4

类似这样的概要性、评点性题解,在以往的历代研究成果中不曾有过,这是本书创新研究的一个亮点。

二是全书加入导读的创新。与传统学者对《法言》进行校、注、译、解不同,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加入了一些导读内容,带有解说、分析、答疑、辨正及降低阅读难度、利于普及传播的作用。因为扬雄是一个天才博学的大学者,他的思维与思考很深,涉及的领域很多,比较明显的,《法言》一书就包含了政治、文学、美学、儒学、诸子、历史、职官、天文、地理、神话等诸多方面,许多历史典故当代人不明白,许多学术论争当代人不知道,许多重大事件当代人不清楚,一些核心思想观点或人物特殊经历当代人也不熟悉,因此,《法言》研究难度大,对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阅读难度就更大,故而不利于学术研究、思想传播和当代普及。本书作者实事求是地面对了这些难处,开创了以导读解惑、传播、普及本书的新方式,既体现了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的学术性,也体现了优秀典籍大众传播的普适性。比如《学行卷第一》第十九章的导读:

本书《法言》是扬雄模仿《论语》所写的作品,而在当时,《论语》尚未列入经典之中,还不是经学博士学官研读的对象,其地位不高,所以,对于扬雄极力推崇的《论语》,学生有所疑惑,是正常的。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汪荣宝《法言义疏》指出:“同经之书,谓若论语、孝经之属,汉时谓之传记。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由此可知,《论语》当时属于“传记”,地位低于五经。研读五经,可以进入仕途做官;而读《论语》,对此则没有直接的帮助。

就本章而言,关键的问题是读书的有用性,也就是能否带来直接的好处。正因为读《论语》在仕途上没有什么帮助,射策考试中不会考到,学生才会质疑扬雄,提出“须以发策决科”的现实问题。《史记·儒林传·序》司马贞索隐云:“汉仪,弟子射策,甲科百人,补郎中;乙科二百人,补太子舍人,皆秩比二百石。次郡国文学,秩百石。”简单地说,射策,就是做官的选拔考试,通过比较来选人。《汉书·萧望之》传云:“以射策甲科为郎。”颜师古注云:“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

由此可知,扬雄读书治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跟风气,不追热点,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写的书,这是一个学者独立性的标志。对他来说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在于,他不跟风,终于写成了模仿《论语》的《法言》一书,记载自己的思想言行,流传后世,被称为汉代子书中的代表作,成就了扬雄的身后之名;不利的一面在于,他和学生自觉地疏离了当时入仕做官的经学选拔考试,不能身居高位,在当时的个人生活境况和仕途发展空间就会很小,学术影响力也很小。历史正是如此,扬雄生前不善钻营,当个黄门侍郎,在三代皇帝那里都没有获得升迁,但在身后,扬雄被誉为“西道孔子”,被尊称为“扬子”,被视为魏晋玄学的开山祖师,这些学术和思想贡献,如果他屈从生前境遇,是不可能获得的。

我们当代人读书、生活,既要为谋生与发展考虑,也要注意保持学术思想和学术品质的独立性。扬雄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5

这一则导读,同时具有三种功能:第一是降低对本章内容的理解难度,第二是挖掘扬雄写作本章的深层目的,第三是肯定扬雄本人的学术独立特征——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导读了,而是带有学术研究的性质,具有创新理解、深度理解扬雄写作《法言》之动机、目的、价值的意味,揭示了扬雄的学术独立性、人格独立性和研究独立性,以及对当代人思考学习的启示意义,具有鲜明的当下价值。

全书之中,类似的导读还有很多,有的不仅具有上述意义,还对历史上的重大伦理价值、历史事实进行了独立辩论,是深度思考、综合研究的结果。比如在本书《孝至卷第十三》中,对王莽被奉为“安汉公”,从而享受高级待遇的分析,以及扬雄是否对王莽阿谀奉承、拍马溜须的深度辩论,还有对王莽代汉具有进步的历史价值而非倒行逆施的分析评价,对王莽改革措施的肯定和对改革用人的批评6,等等,使本书学术研究的性质更为突出,也鲜明地体现了扬雄独立人格、独立研究、独立写作精神对两位作者的深度影响。

 总体上看,全书导读内容的出现,是《法言》研究史上的第一次,带有鲜明的创新色彩。

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书虽然是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但综合运用了历史文献、儒学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法言》,必须是综合博观基础之上的独立研究,而不是只在文本内容上作注释就可以的。本书的推出,以及两位作者的综合素养,证明了一件事: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多数是各科汇通而能在某一方面突出创新的通才,而当代的学者一般不具备古人的综合素养,学科割裂、学科界限太过细碎,对年轻人的成长并没有好处,过早地专精一科,不如慢慢研读,并进行多学科的融汇和交叉。本书就是这种学科融汇与交叉研究的产物,内容涉及诸多方面,研究方法上以文献整理为依托、以比较研究为特色,以导读降低难度,既体现了今注今译的当代理解,也具有纵观历史的视野和创新研究的思路。研究的结果证明:博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扬雄是文学与儒学的宗师,而儒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国文学之根,也是中国文艺理论之根。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越走越宽才对。

四是批判研究的创新。两位作者共同认为,如果研究《法言》就是要赞美扬雄,如果顺应当前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之东风就只能说好话,那就不是学术研究!因此,那种只能为尊者讳,闭口不谈历史文化名人错误、瑕疵、缺点的“同情性的研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不能实现对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真正推进!四川省有一个首批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的时候,不接受批评性的文章,不允许辩正该名人的繁多写作失误甚至伪造著述,这是不对的。本书在肯定扬雄、赞美扬雄、褒奖扬雄的同时,以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证据、合理合情的结论,证明扬雄并不是一个只有正确见解而没有错误认识的人。作为思想家,他在折中儒道的基础上创新理论,但仅仅坚守古文经学立场而不能正面评价今文经学的优点;只能接受儒家诸子优秀而全面否定其他诸子;只能在儒家诸子中赞美孔孟而不能客观评价儒家其他学者;只顾赞美儒家思想之伟大而无视先秦儒家实际上并未能大行其道的历史事实;只顾按照自己的保守理解来分析学术、社会、政治、历史、民族等问题而不能按照事物新变、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与时俱进……扬雄《法言》中的一些重大失误,特别是只能站在原始儒家立场说话、片面追求复古、只肯承认孔子、划分三六九等……这些狭隘乃至错误的立场,显示了他过分保守、性格偏激、不能容人、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际的空想乌托邦倾向。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尊重原著、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的研究与导读,体现了批判精神与学术勇气。

 实践证明,真的要尊重扬雄,就不能只说《法言》在成书两千多年之后,还是什么都好。避开缺点不讨论,不是研究扬雄,而是在伤害扬雄!

2020年12月1日

 于西华大学


3、出版检视记

本书在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会长潘殊闲教授直接关心下,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扬雄研究中心、儒学研究中心和西华大学文新学院提供出版资助或立项资助,于2020年11月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355千字。现将书讯刊发于地方文化中心网站,向中心及省学会领导、会员和省内外扬雄研究专家、学者汇报。

我们是刚刚进入扬雄研究阵地的新兵,还不会打仗,研究能力尚差,恳请诸位专家学者、前辈师长批评指导!

这本小书能够问世,首先要向四川大学古籍所和儒学研究中心致谢!我在古籍所接受过两年博士后研究训练,打下了一点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儒学文献的基础,结合研究《文心雕龙》、碑刻文献、民间歌谣的基础,在合作导师郭齐教授指导下,乘着舒大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编纂工作全面推进的东风,独立开启了“巴蜀书法史”这一创新研究的领域,遂在大禹、扬雄、武则天、李白、苏轼、杨慎等四川省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群体及司马相如等第二批名人群体中汲取研究所需,以书法为中心,以历史、文学、美学为重点,进行立体综合的推进,这是我截止目前的研究状况,也是古籍所既突出重点,又坚持多元并进研究方式对我的直接影响。这本小书就是在这样的求学背景和研究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成果,2017年8月立项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课题带有古籍所、儒学院综合发展、综合研究的鲜明特点:既属于儒学经典研究,又属于巴蜀文化、巴蜀名人研究,并与四川省大力推进的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相吻合。欣逢盛世,我们年轻人才有这样的机会。

其次,向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四川省扬雄研究中心致以诚挚谢意!我于1996年4月在简阳师范学校读中师一年级时开始参加自学考试,从专科、本科一直到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川师文学院,母校培养之恩,我将终身铭记!当我在2018年申报四川省扬雄研究中心年度项目时,原申报名称为《<法言>导读》,被批准立项为重点资助课题。熊良智教授后来告诉我说:根据你的课题论证和研究目标,改为《<法言>今注今译》更为合适,遂在当年9月以“今注今译”为名展开研究。文学院刘敏院长兼任中心主任,雅量洪深,慷慨资助,批准了两万块钱的研究经费,在出版经费暴涨的今天,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王红霞教授是我的本科自考指导教师,担任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副会长、川师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欣然为小书赐序,并对我的研究提出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母校恩泽,三日不能言尽。

再次,向西华大学文新学院和纪国泰教授、潘殊闲教授致以感谢之情!学院将地方文化和巴蜀特色文献作为研究重点之一,给了我很大的成长空间。2020年9月,学院通过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经费为小书提供了5千块钱的出版资助,谢应光院长、王学东副院长大力支持,促使小书顺利出版。中文系李咏梅副教授和李昌云老师为本书撰写书评,发表在《中外文艺》2020年第四期上。学院微信公众号为小书推出书讯,陈炳志老师倾力编审,推介小书。纪国泰教授是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副会长,研究扬雄数十年,出版了多部扬雄研究和《法言》研究佳作,现在七十多岁了,仍然担任学院教学督导,对我在教学和科研上指导、答疑、解惑很多,特别是对本书“导读”的提法,给予了严肃地指导,要我谨慎一点,再谨慎一点。非常感谢纪老的指导,祝纪老安康如意!潘殊闲教授是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会长,是我2014年博士后出站来西华大学工作的引路人,6年多来,对我的教学、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研究生等工作有许多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他身上积极奋进的精神、谦和为人的品质,更时时激励着我前进!2019年9月,他得知小书完稿后,又主动为我联系巴蜀书社,虽然巴蜀书社不接招,但他的热心令我感动!后来,他又通过多方努力,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建设经费中为小书资助了1万元的出版经费,帮助小书顺利问世,功莫大焉!

我对扬雄与《法言》的研究始于2009年读博之初。当时,我对文论名著《文心雕龙》情有独钟,一心要研究这本名著贯通始终的文学思想,并第一次将其命名为“雅丽文学思想”。这个大胆的提法,在五百年“龙学”史上还没有过。导师李凯教授说:“《文心雕龙》是否有贯通始终的文学思想?如果有,特征有哪些?表现在哪里?特别是,《文心雕龙》化合百家,自成体系,它的文学思想渊源何在?这几个问题你要是回答不了,论文就是一张皮,估计不能毕业。”于是,我一边在残酷的培训市场兼职谋生,一边读书思考,意图回答导师的上述追问。

经过对全书文学作家的全面梳理,我做了一个完整的资料集成:自伏羲始,到梁武帝止,对所有作家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出现的篇目、刘勰论述的原句进行了分家归纳,并模仿周振甫先生“词语检索”的方式,撰写了70多万字的术语、范畴整理资料,完成了40多篇专题论文性质的读书笔记。在这个极为艰苦且枯燥的过程中,我最终发现:《文心雕龙》文学思想宗法儒家,化合众家,导向所取,则三五子矣——孔子和扬雄,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家!

孔子不用说了,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心雕龙》之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全书理论“枢纽”的前五篇中,扬雄,只有扬雄,给出了“五经含文”,富含文采的观点,这是刘勰苦苦寻找的“圣文雅丽,衔华佩实”论的唯一支持者!

于是,在《文心雕龙》论述扬雄的三十八处评论中,我看到了作为文学家的扬雄,是一个博通众体、文采飞扬的作家;作为理论家的扬雄,是一个独创新论、影响深远的大家:“五经含文”说为文采不彰的儒家经典找到了理论依据;“原道——宗经——征圣”的文学发生论、作家论与作品论,为“文出五经”扫清了事实上的障碍;“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生发出来的“丽则丽淫”说,占据了典雅无邪与文采巨丽的两端,折中为既雅且丽的“雅丽”思想,这正是贯通《文心雕龙》全书的隐伏的理论红线……如此等等,“《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是什么”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被我正面攻破了。在研究冲刺阶段,为了深入探究扬雄思想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我尽力通读了《扬雄集校注》《法言义疏》《太玄集注》等著作,特别是《法言》一书,反复看过很多遍,并借助电子检索的技术手段,将《法言》影响《文心雕龙》成书的方方面面的思想观点一一探寻出来,在博士论文中以专章写成了《扬雄的影响》,促进了论文的顺利完成。论文答辩主席、四川省美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潘显一教授说:“你这篇文章,写的实际上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从孔子和扬雄这里入手,是对的,但是还要增补其他各家。”

2012年7月4日,我正式进入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接受博士后研究训练,恰逢舒大刚教授领衔主编的《儒藏》工程进入尾声,舒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编纂工程启动,无论从儒学还是巴蜀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扬雄都是其中的高峰,《法言》都是其中的名著。结合研究《文心雕龙》的基础和计划研究巴蜀书法史的愿景,在合作导师郭齐教授指导下,我有幸参加了多次学术会议,并于2012年12月初在岳麓书院举办的“首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上宣讲了《汉代巴蜀文学三杰与<文心雕龙>》的长篇论文,这是从区域文化角度(即现在很火的文学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心雕龙》的第一篇论文,得到了评审专家、会议主持人谭继和教授的好评。其后,在四川省哲学史研究学会2013年会中宣讲了《扬雄思想与<文心雕龙>》,在来西华大学应聘之前通过潘殊闲教授向《蜀学》第九辑投稿了《扬雄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的长篇论文,促成了顺利应聘的好结果。以此为基础,先后加入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申报多项扬雄研究课题、当选为学会理事。再进一步,将扬雄研究扩大到司马相如、王褒、李尤等汉代杰出的巴蜀文学家、辞赋家,上溯上古伏羲、五帝、大禹,下达诸葛亮、陈寿,对《文心雕龙》中涉及到的巴蜀名人进行了全面地拓展研究,借助四川省推出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的契机,与我独立开拓的巴蜀书法史研究领域双线并进,由此一发不可收,先后在科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多部研究巴蜀文学、巴蜀文化、巴蜀书法的专著,连续发表了二十余篇巴蜀文化研究论文,得到学术界的好评,获得了多项科研奖励。2019年8月,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五次年会上,当选为学会目前最年轻的理事;2019年12月,增补为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理事。

可以说,我科研的半壁江山,都与扬雄研究有着密切关系。未来的发展,仍然要以目前的基础为起点,继续做好扬雄研究。

我的求学之路很曲折,随着学习的深入,研究方向变了好几个,这和一个专业读到底的学友不一样,不如他们那样专精。在硕士阶段,我们的专业是课程与教学论,导师马正平教授研究写作学,这就是“教育学+写作学”;博士阶段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导师李凯教授研究文论与文化,这就是“文学+文论+文化”;博士后阶段读的是历史文献学,导师郭齐教授研究儒学文献学,这就是“历史+文献+儒学”;我本人喜欢书法,痴迷于碑刻,研究的是巴蜀书法史,于是又加上了书法这一块。

发展到现在,我的研究领域相对比较宽,但也相对比较散。面宽是好事,拿课题、出成果自然也会更多一些,但申请高级别的项目、发表高级别的论著要更难一些,因为打通学科界限需要时间,这点不如专精一学的朋友们,所以,下一步希望做好“博而能一”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推行的考核机制、职称晋升机制、饭碗管理机制,根本不允许教师不拿大课题,不上高级别的论文和著作。机制始终在催促、在逼迫年轻人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要项目、要经费、要论文、要级别、要获奖,否则,不要说职称和荣誉,考核能否通过,工作能否保住,都是一个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理想与现实极端矛盾的时代,一个必须要快速出成果、快速成长起来的时代。我曾经非常积极地投身于这样的大潮之中,在写作学、教育学、文学、美学、儒学、诸子哲学、文献、书法、历史、地方文化、通识教育等很多方面齐头并进,过去6年时间,拿了20多个课题,出了10多本书,发表了30多篇论文,得了10多个奖,一时倍感风光,得意洋洋。仅以扬雄研究为例,就有教育学项目《扬雄教育思想研究》,文献整理项目《<法言>今注今译》,以扬雄为起点或重点的书法研究研究项目《巴蜀书法理论选粹》《巴蜀书法史》等,以及其他文学研究、哲学研究、写作学研究等一系列课题、著作和论文,这一方面是我精力旺盛、专注科研、能够寻找研究创新点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我个人好大喜功、贪多求快、不能认清科研实质的肤浅表现。对此,郭齐教授、纪国泰教授、王红霞教授多次批评过我,要我慢一点,再慢一点,沉淀下来,即使拿不到国家社科,也没有关系。

所以,去年40岁生日以后,我决定慢下来,慢一点,即使不能上职称,不能得奖励,不能评人才称号,也要慢下来了。做得多,不等于做得好;学得多,不等于都要去研究。郭老师说:“根据现在的考评机制,你现在缺几篇高级别的论文,时间和精力要集中起来才行。”郭老建议能够将几个学科领域打通,再来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做几件事,做几件能留下来的事,这才是我应该正视的问题。而扬雄研究,给了我这样一个静默深思、锻炼成长的机会。研究扬雄,是一件必须把文学、哲学、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艺术学、美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汇通、打通的事情,因为扬雄通才过人、学识渊博、思想深刻,不懂这些,谈不上研究他。我现在只是懂得一点皮毛,还不具有深度综合的能力,还不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这是我必须继续修炼五到十年的大事。在奔五的第一年,本书有幸得以出版,成为我未来十年规划中的第一个成果。希望以后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好!

扬雄是一个博学深思的大作家,一个深渊式的大学者,所以《法言》内容丰富,历时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涉猎数十家,论人几百位,引书几十部,在历史、文化、经学、政治、军事、经济等众多领域纵意出入,对诸子学说无所不包,其维护儒家的纯粹精神,既有可贵之处,也有不当之论,还有当时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所以《法言》研究难度极大,历代著述争议之论甚多,持平之说甚少。本书在校勘、题解、今注、今译、导读等内容中对此进行了力所能及地研究。但限于个人学识与水平,疏漏或错误之处一定不少,由于“读书得间”之故,部分观点也与前人有不同之处。企望学林前辈、研究同仁与广大读者朋友提出批评指导意见,这将促使我的进步和成长,感谢大家!

以上是我对这本小书出版之后的一点检视,更是对自己的一点忠告,一点要求。最后,再次感谢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感谢纪国泰教授、潘殊闲教授、王红霞教授等前辈师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祝学会工作蒸蒸日上,扬雄研究成果更多!


王万洪

2021年2月25日






1王红霞教授,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点领衔导师,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副会长,长于唐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

2按:本文已发表于《中外文艺》2020年第4期(总第62期),第36-39页。

3作者简介:李咏梅,女,四川营山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长于巴蜀文化研究;李昌云,男,四川绵阳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长于历史文化研究。

4王万洪、赵瑶杰:《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年版,第84-85页。

5同上,第16-17页。

6同上,第360-3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