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您现在位置>>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为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2014-09-12录入:管理员阅读次数:594

 

中心为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核心提示
2014年7月,受汉源县政府委托,以中心研究人员为主体的“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项目组秉持“文化先行,素质为本”的改革理念,深入汉源的农村、社区、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深入调研。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教育政策,项目组从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方案设计,以期转变汉源社会传统教育观念,加快推进汉源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汉源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创造条件。目前,这一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改革背景
汉源县地处雅安市西南部,位于大渡河中游,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历史上汉源的教育曾一度在大渡河区域居于领先地位,在雅安市排名多年名列前茅。近年,受“5.12”地震、“4.20”地震、水库工程移民搬迁等因素影响,汉源教育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对教育的态度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期待,另一方面是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蔓延;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导致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办学活力不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校际发展不够均衡;教育结构不够优化,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总体偏弱;师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教师投身教学科研积极性主动性有不高,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足,无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汉源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要破解汉源教育存在的问题,不能仅靠政府或学校一时一地的应急政策,必须通过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综合改革,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源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优质教育、公平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满足人民群众“读好书”、“上好学”的强烈愿望。
为此,汉源县政府通过对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综合比较,决定委托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及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主要成员的项目组对汉源教育综合改革进行顶层设计。2014年7月29日,汉源县人民政府综合会议室,在西华大学副校长王政书、汉源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朝等人的见证下,中心学术委员、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谢应光与汉源县教育局局长康克君共同签署了“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合作协议书”。这标志着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也标志着以中心学术委员谢应光、中心主任潘殊闲、中心副主任王方、中心研究员邹波等人为主要成员的西华大学项目组为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所进行的顶层设计正式启动。
改革理念
教育不仅是各种社会要素的聚集领域和构建团结、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也是抢占明天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前提和基础。但通过调研,项目组发现,近年汉源教育发展的滞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汉源社会整体上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多数学生家长素质偏低,过分看中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小富即安,缺乏长远目光;政府部门行政本位意识严重,对教育缺乏理解和尊重,行政管理大于人性化服务;教师教学缺乏成就感和被尊重感,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为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综合素质不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基于这样的认识,项目组树立了“文化先行,素质为本”的改革理念,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素质为本;提高素质,文化先行”的基本思路。
改革目标
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力争汉源教育“三年翻身,五年振兴”:在三至五年内,实现汉源教育由“大渡河区域教育大县”向“大渡河区域教育强县”的转变,促进汉源县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举措
1.教育观念变革。通过文化引领,舆论宣传,政策引导,榜样示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树立“大教育”观念,改变全社会对教育的错误认识,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营造人人参与教育、人人关心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为实现汉源教育综合改革目标打下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2.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深化简政放权。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校分开、权责分明、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二是推进教育均衡。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承担统筹规划、科学决策、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在城、乡、边远地区之间合理开发、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教育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三是促进教育开放。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下,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3.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一是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二是完善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三是优化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量化师德考核、业务考核、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系统的考评项目。四是健全公正、公平、 公开的激励制度。 把质量督导纳入考核、 聘任 (用) 、评价体系,使之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奖金分配等制度匹配,有效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等。
4.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健全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二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提高校长管理水平。三是健全和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渠道。实行老带新、提炼课题项目和发展科研团队、轮训、进修、异地换岗交流、专家帮扶等。四是推进打造名师计划。鼓励校长和教师大胆探索与创新教育(办学)思想、教育(办学)模式、教育(办学)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实现教育家办教育。五是建立多元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选用制度。六是建立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教师竞合活动、家校合作的基础平台。融会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设课程体系和拓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环节的人才培养方法。
5.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力求品位”的总体思路,树立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的意识,全方位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静态文化品位,丰富学校动态文化活动,探索、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和长效机制,抓特色、创品牌,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育人机制完善、师生身心健康的人文校园。
改革进度
目前,由项目组提出并设计的“汉源教育综合改革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正在全县范围内有序开展。由项目组起草的《汉源县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汉源县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汉源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均已通过审议并由汉源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发布实施。其他改革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